第11章 水产专家杨渔-《我的随身修仙农场》
第(2/3)页
颜玉芳尴尬道:“杨老师,这口池塘在村子里好几十年了,从来未干过,也没有人承包用来养鱼,这不村里有个叫张小强的大学生瞧着资源浪费很心疼,毕业后回村创业,说要承包这鱼塘用来养鱼,养鱼之前就得改造鱼塘,想把水放干,想把陈年的淤泥起上来用来种植草莓。没想到,没想到这鱼塘里还藏着珍稀鱼种,这些村民也是因为迷信,说是吃了鱼精会祛病消灾,延年益寿,所以没等到我们的检测报告出来就把这些稀有鱼种全给做成美味吃掉啦。”
“荒唐,愚昧,简直岂有此理。我杨渔研究渔业几十年,一直扎根在平溪这个水产大县,省城的研究所,省城的高校好几次要调我过去我都拒绝了。我千载难逢的名垂千古的机会啊,就这么让你们给毁了。”
“杨老师,听说这泥里的泥鳅长得也好大一条,河蚌也好大一个,要不咱们再去淤泥里找找,看还能抓到巨型泥鳅,巨型黄鳝,巨型河蚌么?”村主任刘建军提议道。
“对,对,对,绝不能放弃任何一丝希望,张小强是哪位?去把他给我找来,我要他帮我去抓,抓不到巨型鱼种,我唯他是问,没有经过国家主管部门的批准,就私自捕捉国家的珍稀物种,你们这不仅是犯了严重的********,简直是犯罪,懂吗?”
于是张小强又被找了去。大家把那鱼塘里的烂泥一篓篓起上来,一点一点的仔细搜找,鳑鲏鱼找到几只,不过都只有指甲盖那么大,没什么好稀奇的,泥鳅田螺也摸上来一些,不过最大的也就墨水瓶盖那么大,这泥鳅黄鳝倒是抓了个十几斤,不过总数量恐怕有好几百条,几百条加起来还不如那巨型泥鳅黄鳝一条重。
张小强心里有些窃喜,大家齐动手帮我把淤泥起上来正好,省去我好多的辛苦。
淤泥都起上来差不多了,奇怪,竟然没有发现一只让人惊喜的巨型鱼种,县水产局的专家杨渔老师脸上的失望之情可就别提了。
不到黄河心不死,说不定惊喜就藏在最后的几堆烂泥里呢。
“继续啊,再接再厉。”张小强一点也不沮丧,起走烂泥,把这鱼塘好好规划修整下,淤泥可以用来做生态肥种植无公害绿色草莓,这鱼塘用来养殖各种各样的鱼儿。以前有稻鱼共生,稻桑鱼共生模式,现在我要来搞个养鱼种草莓相结合的模式。啊,鱼是最鲜美的鱼儿,草莓是最甜蜜的草莓,不过吗,优质优价,人家一块小小的生姜,一颗小小的大蒜都能卖出天价,我为何不可以卖天价草莓,天价鱼。
天价!张小强你也太狠了吧,肉价上涨,老百姓已经怨声载道了,本来没有肉,这鱼还可以吃,鱼价一直价格平稳,是百姓吃不起肉之后难得的蛋白质来源,你却要卖天价鱼,你想触动众怒啊。
对啊,对啊,那鱼就不卖天价了,不走物以稀为贵的路线,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一亩鱼塘年产鲜鱼上万斤,卖得便宜,让老百姓比买鱼比买大白菜还便宜,我也不会少赚啊。对,扩大单位面积产量,薄利多销,照样赚大钱。不过这草莓吗,必须得走高档路线。什么大众的红颜草莓,必须升级为美颜草莓,我还打算把国外的菠萝草莓引进来进行规模种植呢。
“啊,巨型王八。好大的王八,终于找到硕果仅存的一只巨型物种了。”
众人手忙脚乱把这只有米筛大的巨型王八从泥里揪上岸,冲洗干净。水产专家杨渔老师脸上难掩兴奋激动的神情,拿起放大镜仔细地研究起来。
前前后后研究了大半天,叹口气道:“唉,空欢喜一场,这是一只普通的中华土鳖,能长这么大应该至少有五十岁以上了。虽然也比较罕见,但不是我要找的珍稀巨型物种,咱们中国人多,吃饭永远是个天字第一号的大问题,我搞渔业科研工作这么多年,就希望能为国家寻找到生长块,又长得大的鱼种,我做过仔细的对比研究,养鱼排放的污染物废弃物远远低于养猪养牛养羊,因此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大有可为啊。长这么大的鳖也算很不容易了,带回去好好研究。”
还有最后一点淤泥,张小强就一人跑下去起了上来,却有了意外的收获,当然不是发现巨型鱼种,而是逮到了两只乌龟,经过杨专家鉴定,此品种为金钱龟。为一公一母,专家真不愧是专家,这看上去一模一样的两只乌龟竟然能分辨出公母来。
杨专家也想把乌龟带回去研究,张小强脑袋瓜子一转,因为看过央视农业节目里有过报道,说有人养殖这个乌龟做宠物,最贵的一只卖到上百万,乖乖,要搞农业产业化,就得思路宽,头脑活,不能只盯着一个项目啊,必须要整立体生态农业,必须要种养殖业结合,必须要走高科技集约化农业之路,必须要形成全产业链。
这大学生真不愧是大学生,想得就比一般人宽广,比一般人深刻。
第(2/3)页